由一堂语文课想到的-教师随笔
我曾经听一个语文老师这样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用得好。王安石曾用过‘到’‘过’‘至’‘吹’‘回’,但都不如用‘绿’。”我一听,觉得不可思议。“绿”这个地方要用仄声,而“吹”“回”是平声。说王安石用过“到”“过”“至”是可信的,但要说用“吹”“回”则完全没有道理。该用仄声的地方他怎么会用平声呢?我李灿尚且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他王安石又怎么会犯呢?更何况,王安石既然能为一个字改来改去,可见他是一个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的人,一个如此认真的人又怎么会在该用仄声的地方轻易用上平声呢?
cdnaq.cn对这样的语文老师,我只能这样解释:要么你不是诗人,不懂平仄;要么你自己写诗不讲平仄,而且认为别人也和你一样。
我指出过他的错误,他却说毛泽东说过“旧体诗不宜在年轻人中提倡”,他还说毛泽东的诗也有不拘平仄的地方,因此不要在声律的问题上过分钻研。
其实,对毛泽东的话我们要正确理解。当代很多年轻人写旧体诗只是瞎凑几个字,不讲格律,不锤炼语言,也不讲技巧。写这样质量低劣的旧体诗是对经典文化的糟践,当然不如不写。另外,旧体诗格律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让所有的人都学写旧体诗是不现实的。我们还要注意,旧体诗是“五·四”时期被否定过的东西,毛泽东不可能不受这种极左思潮的影响。至于说毛泽东的诗有不拘平仄的地方,我要指出的是,不拘平仄不等于完全不要格律,只是平仄有所放宽而已。古人写诗也有放宽平仄的情况,但这些只是少数情况,更何况我们做学问要抓主流,不能拿少数否定多数,否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