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奇记录

我的个人记录 收藏各种类型作文,方便同学们学习。

那些年,教过我的老师们-教师节心情随笔-日记作文

那些年,教过我的老师们-教师节心情随笔

每到教师节之际,总觉得愧疚,愧疚的不是因为我学无所成、功无所建、业无所立,而是近二十年寒窗苦读,传我道授我业解我惑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标榜文青的我,却未写下只言片语,心里能不愧疚?

求学二十年,我觉得我最幸运的一点,就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老师们的厚爱和无私帮助。明天是教师节,现在坐在办公室里,望着蓝天白云,心里很是喜悦和愧疚。

一、张敏老师

定格在记忆中的张敏老师,带着茶色的近视镜,穿一件紫色的毛衣,温和而严肃。张老师从不骂人,但奇怪的是,班里即使是最调皮捣蛋的同学对张老师都心存敬畏。张老师讲课的时候,声音温柔舒缓,让人如沐春风。我估计,这是大多数同学对张老师的印象。而我之所以对张老师记忆特别深刻,是因为张老师是我文学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cdnaq.cn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现代诗,张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诗歌。我写了一首《老师的眼睛》,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张老师的评语记忆犹新。张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用她那灵隽的字迹写着:写得很好,希望你再接再厉。没想到就这么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评语,让我对诗歌有了信心,对文学有了冲动。从此,我开始喜欢上了写作,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每一次,当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念我的作文的时候,那感觉,比我以全年段第一名的成绩,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走上主席台领奖时还要自豪。

一个好学的学生,碰上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很多书,其中之一就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之首的《红楼梦》,不知道被多少人所推崇。我怀着景仰的心情,看完第一遍,不觉得有什么好。怎么可能?我心里暗自嘀咕。于是再看第二遍,还是没品出好在哪里。我不相信,再看第三遍,还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写了一篇读后感,大意是说《红楼梦》没有多好。张老师看了我的读后感,没有批评我的年少轻狂。张老师说,有些书,比如像《红楼梦》这样的书,只有你有了经历才能读懂。不服输的我,其实很快又看了第四遍,还是没读出什么道道来。张老师说的很对,有些书,要看懂,需要经历,而经历,往往就是意味着挫折意味着痛苦。所以,有些书是一辈子都看不懂的。

县里的一中,办了一个刊物,刊登些学生的习作,张老师建议我去投稿。我投了一次,石沉大海,于是就不投了。初三上学期,张老师看我写了那么多习作,于是建议我办个人习作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农村根本没有电脑,凤阳中学所在地有个印刷厂,还是用铅字一个一个码好,用油墨印刷。我的习作,要变成铅字,一点都没有可能。于是,我就把自己觉得还好的习作,完整地抄在A4纸大小的作文本上。但都是文字,确实太单调了。张老师在每一篇文章的空白处画一些小花呀之类的装饰物,让整个版面看起来更为生动。张老师帮我描花边的时候,她还在生病之中,她的长头发因憔悴而粘在一起。作为学生的我,虽然嘴巴上一句话都没说,但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张老师和我通力合作,把抄好的习作,贴在几张1K大的白纸上。然后再拼贴在学校办公楼一楼过道的墙壁上。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一次文字展。

中考,我毫无悬念以我们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一中。在高中,虽然没有了张老师的亲自指导,但张老师对我的影响一直在持续,我更勤快的看书,写作,成立班级文学社“知更鸟”。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科,其实我的理科成绩比我文科成绩要好,而且理科更容易考上好大学。刚上大学,作为大一的新生,我很快说服团委并获得了经费上的支持,和几个文青同学一起成立了文学社,办起了《新世纪》社刊。

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当了记者,后来又考研究生,当了律师。虽然我一直没有选择将文学相关当作自己的职业,但是张老师的引导,奠定了我较为坚实的文字基础,并让我受益无穷。无论读大学还是读研究生获得老师的赏识,都和我较为突出的文字功底分不开。

时光荏苒,中学毕业之后已近20年,我没有再回到凤阳中学,也没有再见到张敏老师。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历尽辛酸苦辣,惶恐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起那位带着茶色的近视镜,穿一件紫色的毛衣,温和而严肃的张敏老师。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蜀ICP备2020025696号-1  网站地图 www.cdnaq.cn

本网站内容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