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启示录-教育随笔
最近读了台湾教育家黄武雄的《学校在窗外》一书,深受启发,尤其是书中明确提出的“套装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分野、自学实验学校、社区大学等创造性设想很有启迪意义。虽然作者是针对台湾教育改革写的书,但我觉得对于时下之大陆的家长们同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我一直在想,家长们能否联合起来以在家上学社区的形式来创办中国的民间社区大学呢?
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一、“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到底什么是知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17世纪后期,牛顿以Kepler观察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基础,引进微积分的技巧,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这是近代科学文明的里程碑。有了牛顿的工作,人类在连飞机都未发明之前,便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量,这是伟大的成就。可是牛顿这项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活动经验,却不会被放在教科书中。教科书上会叙述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也会讲授微积分,可是三个题材被当做三个互不相关的知识点,分别罗列在不同阶段的教科书中,直接灌输给学生。
在这个例子中,牛顿所获得就是“经验知识”,是以问题为中心,经由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学习教科书的学生所获得的就是“套装知识”,它是教育系统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过编辑整理、分类、标准化的套装“商品”,它脱离于真实的世界之外,使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产生严重的断裂。这种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套装知识,无法催化学习者的思维成熟,反而会压抑人的创造力,使人无法独立思考。
二、学校能做什么?
作者认为学校应该且只应该做两件事:1)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2)发展学生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孩子去学校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将来的生计(因为生计只是副产品),也不是为了培养创造力(因为无法培养,我们只能帮助孩子拿掉他身上的压抑,释放他原有的创造力)。
所谓打开经验世界,是要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拼凑,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打开经验世界的同时,必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抽象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借助抽象,从特殊经验寻找经验的普遍性,再从普遍性返回特殊性。
具体怎么做呢?
cdnaq.cn对于经验知识的学习,应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深入问题核心,反复辩证,引出新问题,再深入,再辩证,激发经验的碰撞,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迎接、碰撞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从而扩张自己的经验空间。比如,探讨“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人是否在逃避自由?”“飞机为什么会飞?”“他们为什么要战争?”等等。今日学堂的教学方法,其实就全部是这种主题式教学,学生所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