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奇记录

我的个人记录 收藏各种类型作文,方便同学们学习。

精神故乡的诗意回归-重读《社戏》-散文随笔-日记作文

精神故乡的诗意回归-重读《社戏》-散文随笔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历来脍炙人口,语言朴实,但描写处细腻而又生动,充盈着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读来如饮醇酒,文章的所表达的乡情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与其说本文是一篇小说,倒不如说是一篇散文或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我们总会被其中孩子们的童心深深感染,与作者一起快乐,调动起我们对于童真的美好记忆。我们很难说这篇小说着重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它所写的是一群人,有孩子,有老人,然而皆淳朴善良,没有私心,总会让我们想起陶渊明笔下那个诗意盎然民风淳朴快乐自由的世外桃源。

那么,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表现什么呢?反复朗读本文,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精神故乡的诗意回归。

鲁迅先生笔下其实是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1921年1月(时年40岁)写的《故乡》,那个故乡萧条冷落,一片肃杀的气氛,文章这样描写冬天的环境: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缘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cdnaq.cn……

与想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那段色彩鲜明、景色明丽的故乡图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终“迅哥儿”是怀着满心的失落、满怀的惆怅离开了他又爱又恨的故乡。鲁迅先生对故乡是怀着无限的热爱的,他早年初离家时,在给亲人的信中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

《故乡》中的这几段描写与《社戏》中那诗意盎然的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如诗如画的描写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读小说《故乡》,好像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令人无限压抑,直至于一声叹息。无疑这篇小说带上了某种悲情色彩,这种悲情色彩体现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里,比如《药》《祝福》《孔乙己》《伤逝》等等。胸怀救国救民思想的革命先驱者往往有这种思想。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他41岁时,在小说《社戏》中重拾那段童年温暖的记忆,怀想这些人,记叙这些事呢?这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心境。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评论文章),最好是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鲁迅时年41岁)。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兵、匪、官、绅”的欺凌与倾轧。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彷徨,忧愤,孤独,焦灼……正如小说集《呐喊》的扉页上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不被人理解,欲救世界反被人迫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他在《彷徨》的扉页上也有一首诗《题<</SPAN>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表达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孤独求索的心境)。”

在文本细读方面,较有权威的是福建师大的孙绍振先生,他提出了一种“比较还原”法,包括艺术感觉的还原和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审美价值的还原和实用价值认识价值的比较、不同历史条件的还原和比较、不同流派的还原和比较、不同风格的还原和比较。我们不妨把《社戏》原文还原一下,鲁迅先生其实是下了三次看社戏的经历。

前两次写看戏都没有看成,第一次在民国元年(1912年,鲁迅时年31岁)初到北京的时候,看戏的环境极为嘈杂,“耳朵只在冬冬诺南”: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第二次演的内容无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看戏人嘴脸丑陋:

“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诺那么颍旌炻搪痰幕蔚矗又允悖龆刮倚盐虻皆谡饫锊皇视谏媪恕N彝北慊档呐∽碜樱昧ν庵灰患罚醯帽澈蟊阋崖模笤寄堑缘呐稚鹗吭缭谖业目沾ε挚怂挠野肷砹恕N液笪藁芈罚匀患范旨罚沼诔隽舜竺拧”

两次看戏皆给人一种悲情的感受,仿佛那不是在看戏,而是在艰难地寻觅绝处逢生的机会。

不难理解,作者在《社戏》中所叙述的温情的往事,表明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郁的希望,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生活自由幸福……这是鲁迅先生换了一种方式在战斗着,“呐喊”着!

在失望中希望,在沉默中呐喊,在困境中超越,既然现实的天空是灰暗的,他就在回忆的天空里翱翔,这就是鲁迅先生傲岸的品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戏》是一曲对故乡的恋歌,它还传递着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但这故乡只是留存于想象之中,并不是那时真实的写照,可是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特别是在童年的纯真的世界里,这故乡却永远存在着,并不因任何外界的因素而改变,所以这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精神的故乡”。

一、沉醉于优美的田园风光

2001年第2期《名作欣赏》将本文解读为《一曲自然美的颂歌》,并说:“《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说是理想中的,其实是梦想中的,幻想中的,意念中的,精神世界里的,因为《社戏》中所描绘的在现实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文学化了的。

鲁迅故乡绍兴,历来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陆游、徐渭、秋瑾、蔡元培、周恩来皆是是浙江绍兴人。前人称绍兴山水之美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然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山势峥嵘,波光秀美,如入画中,可见其景色秀美到何种程度!

鲁迅先生笔下的平桥村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很小的村落: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渔,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与世隔绝,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没有侵略与压迫。自然环境极好,简直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这里经济上是落后的,“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然而幸福是和贫富没有关系的。这个平桥村是那么闭塞,然而却保持着村庄幽静与朴实,应该是存在于鲁迅先生想象中的梦里的村庄。

这几句话很像是沈从文的笔调,没有丝毫的渲染,因为是写最朴实的东西,所以要选择最朴实的文字。

文章有一个教学重点,是欣赏“月夜行船”几段优美的写景文字,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教学方法上要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最重要的是情感上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启迪。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几段时,技术化倾向过于明显,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理科式的课,将活生生有感情有魅力的语文课上成了技术分析课:这几段运用了哪几种感觉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在写作上有何特点?基本上很少读课文,即使读也没有生趣,浑然无味,语文味缺乏。假如站在应试考试的角度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种浅层次的课是无法上到学生的心里去的。究其原因,语文老师没有感动自己,自己沉浸不到语言文字之中,当然无法感动学生,与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看这三段文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我们仿佛徜徉在诗歌里一样,绝版的周庄也便如此吧。文章来源“cdnaq.cn”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蜀ICP备2020025696号-1  网站地图 www.cdnaq.cn

本网站内容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