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欢迎。那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碎片化”一词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指的是完整的东西或零片或零块,一个从完整到破碎的过程。而阅读是从视觉材料如文字、图片上获取信息的过程。很多时候指的是一种理解、吸收、领悟和探究文章的过程。综合起来,就是相对于整体性阅读而言,是人们在碎片时间里,利用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
梅罗维茨说过:“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不会使我们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能轻易地接触任何资源。”现实确实是这样,碎片化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不断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可以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可阅读的资源可谓是海量的。但是,这种碎片化阅读方式是否真就那么那么好呢?
cdnaq.cn
我并不这样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中,我们享受着它的许多好处。首先,它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能方便我们快速了解当前社会的最新动态,更好更快地应对学习、工作与生活。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文中提出“媒介即讯息”这样一个观点。碎片化阅读依靠媒介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讯息。比如网络文学大大批涌现,人们最早还是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阅读。在碎片的时间里用手机阅读小说、新闻,充分发挥了优势。为什这么说呢?原因在于传统阅读依靠的是印刷书本,但其速度往往比在手机上阅读电子版的慢得多。一些正处于更新状态下的小说可以通过电子版呈现部分给读者,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而传统的纸质阅读要经过排版、印刷后才供应出来。很多时候,电子版的小说已出版了一个多月,纸质版的图书才上市。如此慢的速度怎么能占市场先机?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是很重要的。碎片化阅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哪里有新闻,人们通过手机微博、朋友圈、博客等等转发,或是接收,就可以阅读到很多新闻。
再者,碎片化阅读的适应性较强,对环境的要求较低。它并不需要十分安静的地方,但凡有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来进行阅读。平时在公交车上、路上、校道上随处可见不少人手持手机,不停地刷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掌阅阅读等,时刻进行着碎片化阅读。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互动交流,发表评论与人分享观点、意见。这分享交流的过程也是碎片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但是当我们沉浸在碎片化阅读的知识流中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利影响。其实,这是由它本身的内容决定的,碎片的、不完整的内容往往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利的,有时会误导部分读者。而传统的纸质阅读借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示了相对完整又深刻的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在书上写写画画或将它摘抄下来比单纯地用手指轻触屏幕更能加深记忆,触动心灵。因为轻触通常是一瞬间的习惯性动作,会让人们觉得文字是遥不可及的,而亲自用手去抚摸书本文字,闻闻书香味,则会拉近与人的距离。
碎片化阅读对人的视力也是一种伤害,经常用手机看电子书会降低视力,而且由于手机辐射,人的细胞会很快被杀死。更为严重的是,它会使人们被动地接受信息却不去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理性、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正确看待,有意识地去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