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奇记录

我的个人记录 收藏各种类型作文,方便同学们学习。

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论文-日记作文

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论文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重伦理的国家,对别人的称谓是否恰当则会体现一个人是否有修养,但中国的称谓过于繁多,而且因时间、地域的改变而改变。随着这些改变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这些亲属称谓作了很高水平的研究,近来,我拜读了一些大家的研究论文,深有感触,对论文的撰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选题合适严谨。

  潘文的研究论文《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里用了“初探”二字,这是潘文选题的谨慎之处,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可能尚待发现,而题目中只是称本论文为“初探”,初步探索皮毛,若有不到位的地方,别人可以加以完善。当然了,这也只是潘文谦虚的表现,而对于初出茅庐的我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无独有偶,骆明弟的研究论文《汉语亲属称谓之文化性初探》同样用了恰当严谨的论文题目,道理与功能也是如此。

  另外,李树新和杨亭的研究论文《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里用了“考察”二字,也就是说,本论文得出了结论是经过严谨的考察证实的,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样就显得论文更加有理有据。只有经过大量的研究,我们的观点才有可能站得住脚,否则很容易被推翻。如此一来,我们的研究论文也就失去了意义。光看李树新和杨亭的研究论文的题目:《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这篇论文的信服力顿时加分。

  二、摘要概括简练、全面。

  论文的摘要是本论文写作的中心,读者从论文的摘要中可以明确地知道论文主要在论述什么。如果摘要不够精准全面,则会影响读者对论文的阅读,甚至是不知所云。潘文的研究论文《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的摘要高度概括:“汉语亲属称谓具有区分辈分、性别、同辈长幼、直系旁系和姻亲血亲等特点,据此可以对汉语亲属称谓作出形式化判断……”这样就可以告诉读者下文会从辈分、性别、同辈长幼、直系旁系和姻亲血亲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汉语的亲属称谓,十分清楚明了。

cdnaq.cn  又如李树新和杨亭的研究论文《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摘要里的“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这一段话不仅概括的论文的要点,还把作者的结论亮了出来,让读者完全可以从摘要里读懂本论文所要论述的观点,论据所反映出来的本质往往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真实的,这往往就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三、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蜀ICP备2020025696号-1  网站地图 www.cdnaq.cn

本网站内容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